
看病時用手機拍攝錄像,醫生發現后拒絕診療,患者一怒之下將其告上法庭……近日,一起醫療糾紛案件在網上引發討論。患者在就醫過程中能否自由錄音錄像,成為一個廣受爭議的話題。
01
未經同意錄像,患者被判敗訴
這起醫療糾紛案件,發生在兩年前。
2022年4月12日,一名患者在醫院接受甲狀腺B超檢查時,使用手機拍攝檢查過程。醫生發現后勸阻未果,遂中止檢查。
后來,患者將醫生訴至法院,理由是醫生不能因為患者錄像就拒絕履行診療義務,醫生的做法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權。
針對案情,法院根據《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等規定,駁回了患者的訴訟請求,并宣告受理費用由患者承擔。

◎ 圖:銳景視覺
法院認為,患者要求對B超檢查過程進行錄像,不是醫療服務合同所約定的義務,醫生拒絕錄像及中止檢查的行為,并不損害患者對病情的知情權。
此外,B超檢查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此進行錄像涉及患者與醫務人員的隱私。患者接受診療服務時,應尊重醫療衛生人員,遵守相關制度與秩序。
法院用判決告訴全社會,在醫院不能對醫生的診療過程隨意拍攝。患者的權利需要保護,醫生的權利也不能踐踏。
如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利用手機錄音錄像的技能越來越嫻熟,醫生在問診時被錄音錄像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丁香園一項涉及2700名醫護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86.3%的醫生有被患者拍攝錄像的經歷。

◎ 86.3%的醫生遇到過被患者拍攝錄像。/圖:丁香園
患者進行錄音錄像的理由有很多,如發朋友圈、為了聽清醫囑、便于和家人溝通等。
28歲的陳女士初為人母,她對39深呼吸說:“孩子生病,我總是特別緊張,問診時偷偷錄音,主要是想回家反復聽,避免遺漏醫囑。”
也有一部分人的錄音行為有著不可言喻的目的。
有個別網友表示:“看病時錄音錄像是為了保護自己,以防萬一出現醫療糾紛時,能為自己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法律沒有禁止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錄音錄像,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單方面“任意為之”!
02
為什么看病不建議“任性”錄音錄像?
首先,未經許可的錄音錄像行為,在法律層面存有爭議。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公民接受醫療衛生服務時,應當遵守診療制度和醫療衛生服務秩序,尊重醫療衛生人員。
患者有知情權,但醫生也有人格權和隱私權。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的,患者享有的知情同意權,也不能超出合理限度。
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的偷拍偷錄行為,可能涉嫌不遵守診療制度和醫療衛生服務秩序、不尊重醫療衛生人員。
北京市社會組織法律調解中心副理事長張新年律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若患者的偷拍偷錄行為已經干擾他人正常就診和醫生正常診療,醫生或醫院有權制止;若該行為已嚴重影響醫院正常診療秩序,患者或涉嫌違反治安管理條例,需承擔相應責任。
他提到,在隱私場所進行偷拍偷錄,如果侵犯了醫生或他人合法權益,該行為應系不合法,因此取得的錄音錄像內容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另外,若患者在未經醫生允許的情況下,擅自將取得的錄音錄像內容公開、傳播,還可能會構成侵權。
可見,偷拍偷錄的行為雖然在表面上看似能保護患者,且有助于防止自己后期維權時陷入被動,但只要稍微不慎,患者就可能面臨“非法”的風險。

◎ 圖:全景視覺
其次,未經許可的錄音錄像行為,是傷害醫生與患者自身的利器。
《醫師報》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醫生不愿意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患者拍照錄音。
丁香園也有調查顯示,70.7%的醫護人員會拒絕拍攝錄音,11.4%的醫護人員對其置之不理,僅有7.7% 的醫護人員接受患者拍攝錄音;另外還有4.3%的醫護人員會尋求醫院進行溝通,甚至直接拒診。
在知乎上,有患者提問:“醫生發現我就診過程中錄音,拒診怎么辦”。該名患者由于擔心搞錯步驟,在醫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錄音,醫生發現后非常生氣,隨即將開好的處方單撕毀。

◎ 患者錄音被醫生拒診。/圖:社交平臺截圖
為什么醫生不接受患者偷拍、偷錄?有專業人士分析稱,原因在于這種行為是不尊重、不相信醫護的表現,除了容易影響醫生的接診心情、接診效率外,還會干擾醫生的正常診療活動。
更扎心的是,這種行為還會加重醫生對自身處境的擔憂——在發生醫療糾紛時,不排除患者可能將錄音錄像進行后期處理,或移花接木,或斷章取義,將片段化、煽動性的內容放出來制造輿論壓力,讓醫生無辜遭受網絡暴力。
一位公立醫院急診科醫生在接受楚天都市報采訪時表示,曾接診一位因頭疼前來要求開藥的患者,由于不清楚病源,建議患者先做檢查,再確定治療方案。結果患者全程錄了音,并截取其中兩句話,把她投訴了,理由是“醫生說不檢查就不給開藥”。這件事讓這位醫生后怕不已。
曾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廣州“錄音門”事件,一度讓不少醫生產生心理陰影。2011年,一名1歲多的患兒因手足口病送往醫院治療,由于病情嚴重,立即被送進了ICU。針對醫院的治療措施,患兒父親從一開始就不信任:“孩子進來時活蹦亂跳,怎么一下子就要進重癥監護室?”對此,在整個診療過程中,他全程做了錄音處理。
后來,隨著患兒病情加重,以及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全國范圍掀起了廣泛討論,醫療團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當事醫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事過后,不愿再做臨床”,他說:“干這行30年,無力感從沒這么強。”

◎ 醫生錄音門事件。/圖:網絡截圖
偷拍偷錄行為,其實從一開始就將醫生放在自己的對立面,喪失了基本的信任。而不信任的種子一旦埋下,患者的利益也會因此受損。
武漢市第四醫院醫務處副主任趙志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部分患者因擔心有醫療糾紛而偷錄、偷拍,這是不明智的。如果一開始就懷疑醫生,那么醫生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遭到質疑。而醫生出于自保心態,遇到這類患者,在診療上往往會更加保守,不敢放手全力看病,這對患者而言得不償失。
福建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副主任醫師林勁榕也提到,患者越信任醫生,醫生更愿意放手一搏。但如果沒有容錯空間,醫務人員的每一步操作都要考慮自保而謹言慎行,“最安全”的診療方案有時候并不是最好的。
所以,看病“隨手拍”“偷偷錄”,最后是誰的損失呢?
對于絕大多數醫生而言,其初心都是為了幫助患者擺脫病痛,如果患者的錄音錄像行為僅出于記醫囑、辦理工傷賠償等非惡意目的,醫生通常能夠理解,征得醫生同意后可以錄。
但如果不相信醫生的專業、品質,建議慎重考慮去醫院看病,畢竟把生死交給一個無法信任的人,早早地為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做好取證工作,疾病治療又怎能順利進行呢?